近日,天水古城成为网络热点。
8月19日,央视新闻刊发《驻站观察|文保院落为何“变味”了?》,对甘肃省天水古城内多个文保院落存在的更改文物原貌、违规私搭乱建、业态随意变更、审批监管缺位及消防隐患重重等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悉,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当地对西关片区启动抢救性保护,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复活”,其中省保级1处、县保级3处、保护点25处——天水市从2015年至2021年拨付西关古城保护资金就超过8.88亿元,但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两年后,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遭遇“改头换面”。很多商业进驻改造院落,成了游客的消费场所。
比如,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营造成了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或评论。人民网刊发评论称,这种状况令人痛心。痛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帑被打了水漂,怎对得起当地人民?另一个是文保院落遭遇严重伤害,怎对得起祖宗?“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今人的责任。如果文保院落横遭伤害,也就无法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
上游新闻评论称,天水古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发展经济的文化招牌。如此乱开发利用,无疑是竭泽而渔,砸了自身招牌。发展文旅产业,对古建筑进行开发利用,首先应以保护为前提,既要让古建筑重新焕发光彩,同时也要保护好原有价值,决不能一味趋利、盲目开发,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红网评论则从法律角度发出了较为严厉的追问。评论称,任何古建筑的商业改造项目都应该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改造和修缮,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在专家评估后才能进行。显然,该公司未经审批就对古建筑进行“整容式”改造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违法改造。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破坏式修缮”。1921年,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来华旅行并为《大阪每日新闻》撰写游记。当时,苏州寒山寺是日本人最熟悉的中国庙宇,芥川龙之介也同样慕名而往。然而,江苏巡抚程德全在清末时主持重修的寒山寺,却让他感到大失所望。在其笔下,寒山寺“正殿也罢,钟楼也罢,悉数涂上赭红色,俗不可耐,什么月落乌啼,何从谈起。”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破坏式修缮”现象更为突出。据工人日报披露,有地方寺院里的南宋大佛被彩漆“修复”,佛像面容因此变得丑陋失真;有历史悠久的书院在维修时将古建筑的墙面全部刷成白色。一些景区为了追求门票收入,打着保护的旗号,擅自改变相关文化遗产建筑的外观或造型,刻意炮制所谓的“网红景观”,导致文物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这些文物和建筑经历如此“修复”之后,不仅可能失去其原有价值,而且可能给社会、给后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
不久前的一个例子是,据7月30日新华视点报道,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的金顶建筑外墙维修后疑被刷成粉红色,引发社会关注。铜仁市委、市政府成立调查组并发布通报称,景区管理公司在未完善手续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墙体颜色,梵净山管理局履职不力,对有关问题失管失察,造成了严重社会影响。为此,多名责任人被调查处理。
说回天水古城。天水市委、市政府最新回应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对天水西关古城文保院落开发利用情况采访之后,当地立即成立核查组制定整改措施,跟踪推进整改——这样的回应当然很及时,但更重要的是,要举一反三、加大究责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失职渎职成本。
希望这样的破坏古建筑乱象,自天水古城止。